声音
人眼的接受能力大于人耳,人的五官接受外界信息的比例是:视觉80%,听觉20%,其他不及1%
但是听觉是全方位,360度的,而视觉只有60度左右,这使得镜头可以解放出来,用声音提供信息。人不必看到物体,听到声音就能联想。
声音具备塑造三维空间感的能力,可以通过对音质、音量、清晰度、混响、音调等的控制来反应主体与摄像机的距离。
声音的分类
按音源的特点分类:人声、自然音响、音乐 按录制方式分:同期声(对白、自然音响、动作音响)、配音(对白、解说和画外音、动效、音乐)
对白:
说话的人物会吸引注意,影响其他元素的表现;运动幅度小,节奏缓慢,难免沉闷
音效的功能
叙事功能:例如手机震动之类的画外音
情绪表达:例如下雨声烘托忧愁
转场功能:声音延宕、声音前置、声音交叠、相似声音剪接等。
音乐的功能
- 刺激观众情感反应,这是首要功能
- 确定一场戏的情绪、气氛、加强戏剧性的效果,配合人物、画面的运动节奏
- 概括和暗示主题
- 创造一种地点感、时代感
- 提升对话的戏剧效果
- 揭示人物内心
- 塑造人物形象
- 评价场面
- 独立表现主题(电影《蓝色》中交响乐)
画外叙述声
画外叙述声是一种非常文学性的电影手法。在画面不能完全实现叙述任务时,画外音可以提供必要的背景故事,揭示人物内心。通常分为:内心独白、旁白、解说词
内心独白是人物超越叙事时空的内心声音,以第一人称在非叙事时空内对事件评价。作用是挖掘人的心理层面,表现深层含义,是内心视像的表现形式。
旁白在情感上更为客观,以叙述清洁、交代故事信息为主。
解说词多用于非叙事作品,例如纪录片、新闻,用于解释画面中没有给到的信息,给画面明确的主题方向,例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
无声
无声又称静场,相当于声音的定格,强调某一时刻的心理冲击。例如教室突然安静,人就会对变化的原因极其关注。
声画关系
- 声音的主观性
例如可以升高或者降低环境音量来表现人物情绪。更为常见的是采用音乐,当音乐响起,能极大的引起观众的情绪
- 声画分离
例如画面是全景,但是声音是近景的声音。
- 声画对位
对位是指声画不按照现实逻辑的配合,这种手法能表达更深的内涵。例如残酷的战争使用舒缓的音乐;婚礼时加入新娘与前任的海誓山盟等等
- 声画措置
声音和画面是两个独立时间发生的。例如找工作失败的人,坐下来,声音是之前发生的不断被拒绝的声音。